第十一章 一个中兴,一个华为(1 / 2)

玩家之心 月雨白 4351 字 2019-11-13

相比于美国互联网发展的速度,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些波澜不惊的味道。

当然,无论是中美两国,还是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,民用互联网都是从学校开始普及的。

为什么从学校开始普及。

因为与其它的组织相比,学校对于互联网需求的迫切性更大。

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,一个学校图书馆的大小,文献的多少,基本上代表了这个学校的实力。

而一名学生,想要在庞大的图书馆里找到相应的论文文献,需要付出的努力,也着实有些吓人。

但是有了互联网呢,当一切文献都可以录入到电脑中了呢。

只要轻轻动动手指头,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论文。

无论是从时效性,还是从便捷性,都远远超过以往传统的图书馆模式。

这种全新的互联网论文模式,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的生产力。

谁拥有互联网,谁拥有互联网论文数据库,谁就更可能出成绩。

对于大学来说,论文的多寡就是检验大学的唯一真理。他们当然努力发展互联网。

最后,形成一个联盟,联盟内的所有大学,都能够查阅相应的文献。

至于以此为基础出现的大学论坛,学生们自建的各种组织,反倒是互联网计算能力富余出来的产物。

毕竟,互联网这种通讯模式的一大特点,就是其相对便捷的扩容模式。

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已经充盈在各个角落的国家,互联网的出现立刻就有许多资本公司投入到运营当中。

但是在中国却不一样。

从七十年代末改(喵)革开放至今,不过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。

在如此短的时间里,就算是传统产业,资本还没有完全渗透干净。

并且,此时此刻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“企业家”,或者说引人注目的“企业家”都是草莽出身。

他们往往并没有多高的学历背景,因此对于互联网相关的东西不懂也不重视。

因此,与美国不同。

中国的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,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。

先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到底如何,但是最后他们确实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方方面面。

而每一个公司最后取得的成就,其实看的并不是他们的技术实力如何。而是看的他们占有的是哪个入口。

像是网易,占有的就是电子邮箱的入口,就是新闻门户网站的入口。

像是腾讯,占有的就是即时通讯的入口。

像是……

各个公司由不同的业务起步,在占有了自己原有的业务领地后,还是朝着其它方向进行拓展。

而在这个过程中,拼的就是谁的入口对于互联网用户更有吸引力,用的更多。

像是颇为正式的电子邮箱入口,最后败给了大部分人都消耗时间的即时通讯入口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如果用马后炮的角度来看,腾讯能够成为日后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巨头,其实在他选择占有了哪个入口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。

哪怕,没有所谓的腾讯,也会有润迅,也会有东讯等等公司出现。

不过,这是在另一个时空的事情,在这个时空就不知道事情到底该如何是好了。

万户这家从电子游戏起家的公司,相对于那些还没毕业,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,用用太大的资本了。

并且,本身从事的就是电子科技行业。

虽然不是互联网这个分支,但是万户朝着互联网进军,却是如雷霆万钧,其它个人的小公司根本就比不了。

要钱比不过万户,要技术也比不过万户。

再加上,与现在这些小公司想的将一个产品打磨到完美再发布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