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章 工具(2 / 2)

永不下车 阳电 2155 字 2021-04-26

未来,显然不论从客观上、还是主观上,都无法持续。

回想遥远的中世纪,西历1000年前后的岁月,那时代的科学,发展并不快。

但那是建立在一个怎样的基础上呢,在旧时代,绝大多数古人终其一生,都不曾接受正规的教育,更遑论投身科学,不论自身有没有天赋和意愿,绝大多数人都注定无法加入科学研究的行列。

那时代的科学家,只是从人类的一小撮中脱颖而出,掌控的资源也极其菲薄,但是在科学的襁褓时期,即便如此微末的投入,也可以有巨大的成就。

但是在今天,并不夸张地讲,科学研究者的选拔,原则上却是从几十亿盖亚的人口中来进行,抛开一些个例,在名与利的刺激下,大部分有能力也有意愿投身科学研究的人,都会加入这支军队中。

这些科研工作者,即便分工不同,也会在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的不同岗位上,协同运作,向客观世界发起进攻。

如此庞大的军队,掌控的资源,相对旧时代也是无法想象之巨:世界每一年的科研投入,何止亿万,相对中世纪刚刚结束的西历1000年,简直是几何级数的暴涨,科学技术的进步,就是用如此天量的投入才换来的,然而展望未来,盖亚的人口,资源,甚至最根本的几何尺寸,都无法再支持这种指数式增长的投入。

大型强子加速器,耗资八十亿马克,尚不足以得到开创性的新发现,各国商讨中的超大型加速器,耗资五千亿马克,但新发现的希望也渺茫,那下一步,是不是要建造相当于盖亚赤道那样大的加速器,才有希望窥见物质更微观的奥秘呢。

这样大的加速器,且不说会耗费多少钱财,以盖亚的地质,是否有建造的条件,甚至能不能搜括到足够的材料,都是未知数。

如果基础研究长期停滞,应用技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,无根之木,迟早会无力解决一场经济危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