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另起炉灶(2 / 3)

子归谁的问题,经过一番商量,既然父亲从大哥家搬过来,季学礼住的房子暂时归属父亲,将来如果季学礼回来了,仍然属于季学礼的,只是他需要负起赡养父亲的主要责任,如果季学礼不回来,则分配给大哥,因为大哥家人口最多。

闲话少叙。选了一个顶好的朗日晴天,季学礼和大梅张罗着搬家的事情,跟大哥借来牛车,锅碗瓢盆,衣服被褥,满满当当装了一车,季学礼赶着马车,大梅抱着孩子在后边慢慢地走着。

邻居们纷纷传言,是因为大梅和季学礼不孝,才被老爷子给赶出来了,无奈之下,只能在外给人看房子。争辩无益,村子里的八卦每天都会更新,所以季学礼和大梅到没有放在心上,只希望在搬到新家之后,能够过上安生日子。

收拾了好一阵子,总算是坐了下来,给孩子喂了奶,两个人简单吃了点压锅饼(村子里的习俗,搬家的时候需要准备一些饼放在锅里,寓意搬家了也是有余粮的,如同过年时候老人给的压岁钱,又称压腰钱),新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。

转眼冬至,村子一片银装素裹,炊烟袅袅是这片宁静里唯一得喧嚣。这个冬天,春生已经爬行自如了,不像之前那么容易照顾,只是菜粥、芝麻糊都可以入口,这样一来孩子终于已经可以不用吃奶粉了,季学礼两口子终于可以轻松一些。季学礼在农闲的时候也会出去打打零工,贴补家用,小三口的日子总算更安稳了些。

谁知在这时候,房东大爷的儿子却回来了,说是老人在城里去世了,乡下的房子总这样也不是办法,为了不操心,房主儿子准备将房子卖掉,但是季学礼夫妇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买下这所房子,无奈之下,只能和父亲商量着搬回原来的房子。

父亲知道了儿子的难处,二话没说便同意了,但是大哥大嫂却在此时提出了异议,大哥家的孩子一天天长大,如果此时老三一家再回来,院子根本住不下。对此,父亲提出了一个想法,老大是女儿,虽说是出嫁,但一家三口从未搬离这个院子,老父亲认为,做大姐的应该有担当,于是让老大一家另觅一处住所,而这次,大姐并没有反对父亲的决定,原来,大姐一家一直盘算着搬到镇上住,这样孩子受教育的条件能够稍微好一些。

大哥一家在大姐和老父亲的劝解下,同意了季学礼一家回到老房子,但是大嫂却觉得公公这样做有失公平,自打住在一起之后,全家人凡事都对老三姨家抱着容忍的态度,如今,老三的孩子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季家的血脉,自己为了这个家,辛辛苦苦地养孩子,到最后,房子这种便宜事竟然还是老三一家占了去,奈何家里人偏袒,想想便气不打一处来。大嫂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,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伦的“好主意”。

村邻中,有一个哑巴的中年妇女,哑巴妇女当年了为了将妹妹抚养长大,自己专门给人糊纸盒,虽然智力上稍有欠缺,却心地善良,十分喜欢孩子。这个哑巴妇女经常到季家串门,哄一哄大梅家的春生,心里边美滋滋的。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,季学礼百分百的疼爱着春生这个“小情人”,每当哑巴妇女过来小坐的时候,季学礼总是寸步不离,生怕哑巴妇女一个不小心摔着伤着孩子。大梅常常笑话丈夫,对孩子太过溺爱,妇女虽然是有些思维慢半拍的哑巴,但也不是真傻,只不过抱一抱孩子,又能出些什么事儿呢。

大嫂看出来哑巴妇女十分喜爱小春生,计从胸中起,但是她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人,可能在潜意识里懂得她的想法属于“缺德”的范畴。

终于等到这一天,趁着季学礼夫妻俩到邻居家随礼的空档,大嫂将哑巴妇女叫过来小坐。春生还小,离不开人,夫妻俩本不想去的,碍于是本家亲自过来请,总不好驳了面子,于是只能拜托大嫂帮忙看会孩子,倒是没想到,大嫂答应得十分痛快。

春生在摇篮里睡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