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发行准备(2 / 5)

巨星从退伍开始 上允 5747 字 2020-11-13

一天的放映总量超过20万场创历史纪录,首日直取近8亿票房。相比之下,一些小成本电影,比如《杀人者》,尽管口碑上佳,但首日排片不到1,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,首日票房仅50万,几乎被判了“死刑”。

既然如此,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?

答案是——当然不是!

比如陈飞以前看过的《哆啦a梦》。

《哆啦a梦:伴我同行》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,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势。

但因为第一天表现良好,口碑不错,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。

一句话,排片不是越高越好,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,平均上座率不足,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,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。

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,影片上座率颇高,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,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。

一增一减,看似普通,实则有着很大差别,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,往往刹不住脚,一泻千里;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,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“这个片子牛到不行”的错觉,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和《狼图腾》等片就是代表。

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,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?

答案依旧是不能!

不过“双高”的影片至少可以为票房创造更多机会。

实际上,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个较虚的概念,它的高低是相对的。

假设给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,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。

同样,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,一个100人的小厅,80人看,上座率为80;而一个500人的大厅,200人看,上座率才40。

所以,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。

票价是变动的,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、非黄金场次8折、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……而观影人次,则是“排片比例+影片实力+影片热度”的直接体现,观影人次高,票房肯定差不了。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,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。

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,但它却能左右观众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。

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,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: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、多大容量的影厅等。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,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。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,要让影片打动观众,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,因为“影院经理也是观众。”

那么,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?

作为专业人士,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。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、影片口碑是否良好,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,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。简单来说,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,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。

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,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: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、观众反应怎么样;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、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;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。

而上映第一天之后,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,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,人多的加场,人少的减场。

一句话,虽然经理对电影的安排有一定权限,但他最后要看的,依然是这个电影能不能给他赚钱,他最看重的还是钱,所以,电影的质量,电影能不能打动观众,电影能不能赢得观众的支持,这才是决定一部影片最终票房的根本。

不过,在一定程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