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表动则影随(2 / 3)

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205 字 2021-12-01

虞大复就是个东林党人,所以现在刘孔昭和杨文骢带兵来投,他坚决反对。

不过对于朱以海来说,他看待事情,不会从东林党人的角度来看,明末朝廷党争无处不在,很多时候一味党同伐异,已经没有半点公正可言,就为反对而反对。

如这个刘孔昭,身为大明的勋臣,是第六代诚意伯,他袭爵后为大明镇守南京,其实也向崇祯提过不少有用的建议,比如他曾上书崇祯,请举采矿、盐法、钱法、屯田诸议,以充国用。

虽然崇祯没采用,但也表扬了他,甚至加封少保。

刘孔昭身为南京的武操江,统领水师,也还是比较用心的,并在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抵抗清军上也很积极,虽说最终水师不战而逃,刘孔昭也一路东逃,但起码他从没想过投降清军。

从南京到苏州,再到海上,刘孔昭漂泊海上几个月,却也一直找机会跟清军打仗,听说义阳王监国崇明,也曾经前去拥立,只是义阳王君臣以刘孔昭名声不好拒不接纳。

听到鲁王台州即位监国,甚至迅速站稳脚跟,便也立马又带兵赶来。

刘孔昭跟东林党人的争斗确实是事实,在弘光小朝廷里,也比较跋扈,甚至清军南下时,也没有尽到操江的职责,但对朱以海来说,这些都是罪过,但眼下,刘孔昭带着一支人马,在坚持流浪抗清几个月后,赶来投他继续抗清,朱以海能拒绝么?

历史上这位刘孔昭最后带兵打回老家青田,在那里继续抗清,后来还加入了鲁监国的队伍中,曾经随张名振张煌言他们打到了南京附近,遥祭孝陵。

他的儿子也在舟山保卫战中战死。

直到最终,也不曾降清。

这是一个坚定的抗清派,正是朱以海需要的。

至于他跟东林党人的斗争,朱以海根本不以为意,因为东林党又不是什么无辜的小白兔,那些东林嘴炮其实也是误国的多,刘孔昭一个勋臣中的异类,比东林党更能打嘴炮,甚至还能拔刀子,其实挺性情的。

朱以海其实还很欣赏刘大炮,他内心里也很反感明末的那些东林党人,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,其实有很强的君王控制、改造欲,什么都想按他们说的做,可实际又光会打嘴炮,实到家。

“孤之前便说过,只要一心抗虏复明,孤都愿意接纳,不管山贼还是水寇,就连顺营、西营,孤都已经下旨招安接纳了,刘孔昭为大明勋臣,孤又能不纳?”

“至于过去的那些东林党、阉党等的争斗,孤也说过,国难当头,大家要摒弃门户之见,现在没有什么阉党、东林党、什么浙党楚党什么顺逆等等,现在大家同心抗虏,其它的都不要提。”

“谁再提那些,就是要搞内讧,搞分裂,就是国贼。”

朱以海的话越说越严厉,虞大复头次见到监国如此动怒。

这时首辅沈宸荃站出来,“臣以为监国说的对,这个时候皆当摒弃门户之见,放下往日成见,一起携手并肩共抗鞑虏,恢复中兴。”

朱以海放低了些语调,“卿等都是饱读经书,你们都就当知道隋唐时的裴矩此人,宋代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曾这样评价裴矩,佞于隋而忠于唐,”说裴矩在隋朝时,是有名的大奸臣,称为四奸之一。可到了唐朝时,却又成了有名的大忠臣,为何?”

监国突然抛出这么一个问题,让虞大复等都有些意外。

朱以海却继续自己回答,“其实几千年以来,裴矩这样的官员很多,一言以蔽之,裴矩这样的臣子,其实就是跟皇帝态度始终一致。有什么样的皇帝,就有什么样的臣子,正所谓君明臣直,并不是裴矩变了,而是皇帝变了。”

“君恶闻其过,则忠化为佞,君乐闻直言,则佞化为忠。是知君者表也,臣则影也,表动则影随。”

楚王好细腰,宫中则多饿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