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8章 大使、华商(2 / 3)

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3417 字 2022-07-30

是出钱去国子监进修,相当于国子监这所全国有名的高校,开了几个特别进修班,花钱就能进。

其实这玩意从汉代开始就有了,甚至汉代的卖官,那都是卖的实际官职爵位,而不仅中国有这套,外国人也一样埃

比如法国人连拥有审判权的法官、拥有指挥权的军官,只要能卖钱,都一样拿来卖,据说在此时,卖官的收入占到法国财政收入百分之五十一,堪称法兰西经济支柱。

比历史上我大清有过之无不及。

相比之下,朱以海就卖点散官虚阶,给那些人点微不足道的小特权,已经很难得了。

毕竟哪怕是个捐生,朱以海都要五百两银子。

这绝对不便宜。

但对于某些有钱却没政治地位的人来说,五百两给自己或儿子买个国子监生的资格,却又是划的来的。

毕竟国子监那可是镀金,甚至要是真能好好读书,也还是能有出息的。

捐从九品,一千两。

捐正五品,五万两。

最低监生五百两,最高正五品五万两。

价格相差很大,不过正五可以穿绯袍,甚至子弟有恩荫权,还可以封妻赠祖,特权更多些。

当然,朱以海也是故意定的较高,真有这样的冤大头,那逮一个是一个嘛。

“杨会长若要捐纳,本使可以向朝廷上报。”

杨昆对于魏安报的这个捐官的价格有些惊讶,觉得太贵了,但是他也没拒绝,因为若能有个官方身份,还是很有好处的,就比如他在巴达维亚,既是荷兰人任命的甲必丹,又是巴国公堂的会长,这双层身份,让他成为华商领袖,他的事业也因此兴盛。

当年苏鸣岗十五岁就从福建下南洋谋生,这位读过些私塾的福建少年,能文善武,硬是在西爪哇苏丹国闯出一条路子来,成了当地华人首领。

后来他还迁来巴达维亚,并与身在日本平户的同安李旦,在日本长崎的漳州张敬泉、欧华宇,厦门的漳州许心素,暹罗大泥的李锦,马尼拉的漳州黄明佐等这些海商,结成了一张以福建同乡关系网组成的亚洲贸易网。

在东线贸易圈,李旦、欧华宇、许心素等人既是合作伙伴,还是结拜兄弟。

而在南洋航线,苏鸣岗与茂哥、林六哥、杨昆等都既是福建同乡,又是姻亲关系。

不过在崇祯年间,苏鸣岗参与的这张海贸大网也破裂,先是李旦早年在马尼拉遭遇西班牙屠华,他的船、货被夺,自己都被抓起来在西班牙人船上当了几年苦工,最后才逃去日本。

后来张敬泉、欧华宇、李旦先后逝世,这才有了郑芝龙的崛起。

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芝龙的结盟,最后也让在巴城的这些华商们传统商业模式受到很大冲击,甚至因为苏鸣岗在苏丹进攻巴达维亚之战中,既没帮荷兰人也没帮苏丹,加之战后与他关系密切的总督离任,让苏鸣岗最后不得不辞职返回福建,却又发现局势大变,最终在台湾呆了三年,还是回了巴城。

现在荷兰人又跟大明直接展开贸易,对于巴城的这些华商来说,既是机遇,也是危机。

“捐个七品,多少银子?”

“五千龙银。”

“那有劳魏大人为小的上报朝廷,”杨昆打算捐个七品,花五千两银子,另外给这位魏大人一千两银子。

这一千两是他私人礼物,另外巴国公堂送四千两给魏大人。

魏安笑笑。

“本使是朝廷官员,天子钦差,就算在海外,也不能收礼。不过如今要建大使馆,需要花费,你们这些海外义商若是愿意资助些,本使代大使馆收纳,会如实上报朝廷,也会勒碑记录公示的。”

私礼不能收,但对公捐赠可以收。

杨昆心想这不还是收礼吗,什么私礼公款,到了你们手里,怎么